扎實的基本功
是每位專業演員必須具備的
亦是演繹好一出戲的關鍵
戲曲演員在舞臺上不僅要有好的唱功
肢體動作也得詮釋到位
其中秦腔中的“掌式”用法就有很多
“掌式”屬于秦腔手勢的一種
包括
瓦楞掌、虎爪掌、蘭花掌
荷葉掌、反葉掌等
是演員們
手腕臂膀表演等動作的基礎
任何角色,一旦投足舉手
必然都要以此為其手姿造型
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掌式吧
虎爪掌
五指伸直向外張開,掌心稍凹。生、凈常用。表演中還多以右掌以此式有力向下方砍去而形成“砍掌”。傳統戲中主將發號施令,現代戲中表示拒絕對方,均有貫穿運用。
蘭花掌
大拇指往回收攏,置于中指第一骨節,食指、無名指、小指微后翹,掌心稍凹。旦角專用掌式。表演中若以此式自下經胸前向額頭上部撩起,手背朝前者稱“撩掌”;掌心朝上者稱“緩掌”;若以此式將雙手自下向胸窩前撩起,并將掌心朝上者稱“攤掌”;掌心朝下者則稱“按掌”。如秦腔《趕坡》中王寶釧、《火焰駒》中蕓香等表演均有穿插運。
荷葉掌
亦稱“柳葉掌”,拇指回攏,正對中指第一骨節;食指、中指略向后翹,無名指、小指則向手心靠攏,掌心稍凹。旦角專用手式,表演中若左手以此式自腰部向右肩方向撩起,隨即下按立于右胸前,即“立掌”。戲中,凡武旦徒手對打,多有穿插表演。
瓦楞掌
掌心稍凹,拇指張開向后腆,其余四指伸直并攏靠,無名指與小指伸直盡量向掌心收攏,形成瓦狀。為生、凈專用手式,走邊、亮相、拉架子等多有穿插運用。如秦腔《破洪州》中最后武打場面,白天佐即用此手式以示交鋒開始。
反葉掌
拇指跟關節向掌心收攏,其余四指微后翹,如蘭花掌狀,手心向下,手背朝上,形成反掌。戲中,多為武旦兵刃交鋒時亮相的掌式表演。
撩掌
右手成蘭花掌,右手腕稍向里扣,手背朝前,自下經胸向額頭上方撩起,眼隨手走,多為旦角專用。
緩掌
與“撩掌”同,僅撩起到位后,手心朝上并手腕點力。眼隨手走,即為“緩掌”,多為旦角專用。
端掌
右踏步站,兩小臂自下向胸窩前上抬,雙手心朝上端至胸窩前,兩手指尖相對,身左目右,多為旦角專用。
撒掌
左手叉腰,右掌端至右肋處,丁字步站,眼隨手走,右掌向右側劃圈作撒出狀,身向右前方,目視正前方多為生、凈專用。
立掌
先右丁字步站,左腳向右腳前方上一步,成右踏步;左手成“荷葉掌”自腰部向右肩方向撩起隨即左手下按坐腕,將左掌立于右胸前,身向右前方,目視左前方。
砍掌
右丁步站,右掌用“虎撐”,自夾向左上方撩至左耳高,坐腕用力向右下方砍去,身左目右。多為生、凈專用。
看會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