贠安民(1923—1984),小名安娃子,大荔縣人。13歲在朝邑覺民社學戲,一年后拜同州梆子名老藝人趙東郎為師,演出第一個戲為《石秀殺嫂》,得到老師的贊揚。接著又學了《武松殺嫂》《黃逼宮》《黃鶴樓》等生角戲。后又改演秦腔,跟張云亭學須生,先后在大荔、朝邑、蒲城、三原等縣劇團演出。1951年參加朝邑九三劇團并擔任副團長。1959年又改唱碗碗腔。l964年調地區秦腔一團。曾任大荔縣、原渭南縣政協委員、中國戲劇家協會陜西分會理事。
建國后30多年,他演出的節目大小有50余個,劇種有同州梆子、秦腔、碗碗腔、迷胡。行當生、丑、凈他都演,現代劇也演得出色。他演出的主要劇目有:《烈火揚州》《金沙灘》《赤膽忠心》《趙氏孤兒》《將相和》《九江口》《白兔記》《闖宮抱斗》《劈山救母》《三休樊梨花》《打鎮臺》;現代戲有《白毛女》《劉介梅》《戰鼓催春》《銀光重放》《八一風暴》《兩顆鈴》《紅巖》《紅燈記》、《鐵流戰士》《棗園溝》;碗碗腔有《兵火緣》《金琬釵》《二度梅》等。
1956年參加原渭南專區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,在《烈火揚州》一劇中扮演李庭芝,榮獲演員一等獎。同年下半年又參加陜西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,在《金沙灘》一劇中扮演楊繼業,榮獲演員一等獎,并灌有唱片。
贠安民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演員,他的戲路很廣,不但見長須生,而且生、丑、凈都能演。分啥唱啥,唱啥像啥。他的特點是認真負責,用群眾的話講:“舍得出力氣”。表演上樸實渾厚,細膩逼真,傳神而感人;唱腔上音域寬、音質厚,韻味濃。在表演中善于動情,有感人的藝術魅力。于陜西東府一帶有“活繼業”之稱。